
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
2019-04-02 00:12:52
如何评价百家号Lite小程序热议话题「井冈红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作者:陈美蓉、苏波、曾飞—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国防在线客户端陈美蓉苏波特邀记者曾飞井冈逶迤五百里,军旗一展乾坤赤。1927年,大革命失败,关山迢迢,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路在何方?是年10月,民族危亡之秋。军旗、大刀、梭镖、步枪、草鞋、斗笠……这支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血染衫”的工农革命军奔向井冈山!军旗猎猎、军号嘹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诞生了威震天下的中国红军。从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从这里起航,从胜利走向胜利!嵘岁月再回首——人民武装根在井冈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笔者一行由“零公里处”启程寻访当年人民武装的发祥地——井冈山,探源这“惊心动魂的史诗”背后的故事。“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了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参加红军干革命,更好地组织劳苦群众支前参战,打破敌军的‘会剿’‘围剿’,消灭敌人,1928年5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创建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处,同年7月改为防务委员会(又名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根据地军民称其为‘红军武装部。’人民武装在它诞生那天起,就在血与火的岁月里发展、壮大、成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党史研究员丁仁祥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旌旗高扬飘飞,山头嘹亮的鼓角破雾呑空,一声隆隆的炮响,呐喊着历史的辉煌。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兵分两路第二次“会剿”井冈山,以4个团的兵力向黄洋界发起进攻。由于红军主力远在湘南,守山红军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防务委员会积极动员群众修哨口、固工事、削竹钉、运弹药、护伤员,指挥赤卫队和暴动队英勇作战。红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顽强抵抗,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闻讯后,写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武装在伟大人民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开创了人民战争的新纪元。追寻峥嵘岁月的印记,探索人民武装的功勋。当年人民武装的战斗足迹愈加清晰,愈加振撼不已,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册上,镌刻着“我为红军打草鞋、夜盼红军打胜仗”的历史功绩。“1928年12月,在袁文才、王佐的领导下,组织动员赤卫队员、暴动队员、妇女支前队1.8万人,历时20余天,运送筹集军粮30余万斤,编织草鞋4.7万余双,粉碎了敌军的经济封锁,解决了井冈山红军战士的缺衣少粮问题,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井冈民兵讲解员武叶慧青动情地说。1929年1月初,硝烟袭来,战云浓浓。湘赣国民党“会剿”总部移至莲花,何键任代总指挥、金汉鼎任副总指挥,纠集部队向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柏露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会议决定袁文才调任红四军参谋长,刘辉霄为前委书记,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红5军与32团留守井冈山。随后,第三次“会剿”在井冈山打响,王佐领导的赤卫大队在东南特区群众配合下,与红5军坚守井冈山,壮写了一部“井冈会师出奇兵、突出重围保胜利”的传奇诗史。“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那么,明明知道是一种悲壮,为何井冈儿女义无反顾呢?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使然?搜索当年人民武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零星片段:1930年2月,根据地失陷后,人民武装在宁冈县委书记何长工的率领下,转战深山,坚持斗争。由赣西南特委领导的宁冈县红色警卫连扩编改为湘赣红色独立营(团)开辟九陇山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从此,井冈山根据地发展为赣西南及湘鄂赣根据地。1937年1月,井冈山的地方武装在刘培善的率领下改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1大队开赴皖南前线,革命烈火,愈燃愈旺,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在饥寒交迫、骨肉分离、生死关头,这支人民武装队伍里,有一股气、有一种信念在燃烧升腾,这就是一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让后人久久传唱着:“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军民一致同甘苦,罗霄山里试英豪,革命理想高于天”。如今,我们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似乎看到当年那种战旗飘飘、听到当年那种炮火震天的呐喊声。那一曲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中,树林里、天地间,回荡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激越华章写春秋——赓续传统擂响战鼓人民武装从隆隆的炮声中诞生。从诞生的那一日起,就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党和人民需要他们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战斗前哨。90年来,井冈人民武装历经炮火硝烟、跨越万水千山,览阅着时代的风云,赓续着传统、擂响起战鼓,记录着铿锵前行的历史步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在井冈山博物馆原馆长肖邮华的陪同下,不一会儿踏进了井冈山市人武部部史馆,遇见上海旭日集团组织的一批党员干部来井冈山接受传统教育,上海旭日集团干部们参观后兴致勃勃地说:“井冈红军武装部部史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组组图片、一幕幕影像,展示着‘赓续传统听党话,练兵备战当先锋’催人奋进的时代战歌,真不愧为新时代的红军传人呀,让我们倍受感动和鼓舞!”在部史馆,参观的人群一边驻足观看、一边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伴随着该部女民兵曾慧的讲解,我们的思绪被带到了50年代那个激情高昂的年代,历史的时针定格在1952年2月,井冈山老红军吉安地委书记李立同志回来了,牵着战马,举着拐仗,翻山越岭,第一次回到井冈山,向人武部官兵们传播毛泽东军事思想,讲述他当年跟随共产党、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故事。解说员含情默默的讲解,让人激动不已,该集团青年干部徐婧鷰深情地告诉笔者:“这个人武部的一茬茬官兵为什么能当好红军传人?在练兵备战中当标兵拿第一?从他们身上时时弥漫着红色的气息、处处播撒着红色的火种便能找到答案。”在部史馆,这里有一把曾经沾满鲜血,如今锈迹斑斑的铁制梭标,它静静地躺在部史馆的展窗里,虽然已履满锈迹,可他依旧在我们进入史馆的那一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把不过三十公分长的锈蚀的梭标,来自当年一位暴动队队长的手中,岁月的抚摸让它失去了往日的锋芒,而且梭标也残缺不全,但是他还是带着我们一行人的思绪飞回了90多年前八面山的那个战场,那场战斗,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冲啊……”“杀呀……”在震天的喊杀声中,一群手持不同武器、身穿不同服装的人向前冲去,他们中有着红军服装的,有着农民服装的,有裹着蓑衣的,武器也参差不齐,有拿长枪的、有拿鸟铳的、有持斧子的,特别是这位持梭标的暴动队长邹文楷,以迅猛之势勇往直前,面对着生死无所畏惧!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大腿,他倒下了!随即,他用梭标支地缓缓地站立起来,他踉跄着向前冲去,瞬间,当又一颗罪恶的子弹向他射来的时候,他的哥哥一个腾空飞跃替他档住了子弹,滴滴血花永远绽放在闪着寒光的梭标上,他的哥哥永远地倒下了,但是他又迅速地捡起地上的梭标向前冲去……回忆起井冈赤卫队员、暴动队员那段前赴后继与红军并肩作战的历史,当年老暴动队长邹文楷深情地说:“1960年4月28日,我能代表井冈山民兵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奖励56式半自动步枪一支,这一生我值了!”传统的火种,不灭的火焰。那是2014年3月17日亥时,夜晚寒气袭人,紧急集合号音骤然响起,划破夜空,一场实战背景下夜间应急拉动演练悄然展开。集合,整队,请领物资,紧急拉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第一梯队准备,出发!第二梯队准备,出发……短短的20分钟,人武部官兵、专武干部与参训民兵分队按实战化要求,携带所有物资器材和装备,齐装满员地迎着夜幕向目标区域快速机动。“遭敌伏击,快速集结反击。”“遭敌空袭,就地疏散隐蔽。”尽管是夜间快速拉动,通过遭敌空袭、跨过染毒区、防卫保障、医疗救护等演练科目一个不少,拉动演练走一路、打一路、藏一路……经过3个多小时的演练后,卫勤分队陈小燕,双脚磨起了血泡,身感疲倦,突然晕倒在地,导调组建议她退出演练。她苏醒过来,休息片刻后坚定地说:“我们与先辈比算得了什么,没事的,我要继续参加演练……”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从龙江河畔到黄洋界上、从高山峡谷到江河山川走来的井冈民兵,他们自觉地肩负着擂响战鼓的号角,走上练兵备战的主战场,才有今天完成对党和人民许下的承诺:一次次山地救援、一次次抗击地质灾害的奖杯和人民的褒奖悬挂在部史馆的墙上,壮写了一曲曲新时代人民武装的颂歌。置身于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的隧道。凝神观看瞻仰一张张图片,聆听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或小声议论、或驻足沉思:“这支新时代的人民武装部为什么战旗那样红?靠的是一种什么力量的支撑?”带着探索与思考的疑问,笔者采访了井冈山市人武部部长刘宗成同志。刘部长坚定而又自豪地说:“靠的是忠诚于党的神圣使命!靠的是当好红军传人的意识!靠的是与生俱来的血性!它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星照我去战斗——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踏上井冈山的路,便有了“莫道君行早”的感觉,更有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带给我们的一边是山岗拔翠、群峦叠黛自然风光美的惬意,一边是我们追寻当年人民武装的足迹、聆听历史回声的无限遐想……。这支人民武装部队,永远闪烁着红旗、五星、传人的光芒,是他们阔步前行的风向标。那是1959年11月,人民武装部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组织民兵2570余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带伙食、日夜奋战,凭借炸药、铁钎、铁镐、独轮车等工具,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战,修建茨坪至砻市的公路,全长50公里。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的陪同下,重新踏上黄洋界的那一刻,他深情地说对身边的同志说:“现在的路好走了,比起我们当年两条腿走路快多了,还是机械化的好呀!”听完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惠明同志的讲述后,一行人,脑海里闪烁着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红军本色永不忘。这支人民武装弘扬“好在苦惯了”的传统,在解放初期,官兵们自己烧砖瓦、盖营院,建家园,在新的历史时代,自己动手美化绿化平整营院,营区面貌焕燃一新。2012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5周年,建国后的首任部长,86岁高龄的老八路陈学文出席纪念活动,在人武部小住几日,感到营院既是战场,又像花园,临别时激动地说:“我看到今天人民武装部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没有丢、红军的本色没有变、我放心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当我们到达全国榜上有名的贫困村——坳里乡渡陂时,村广播里就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据坳里乡党委书记王江平介绍,这美妙的声音竟然是出自贫困户兰冬祥家的媳妇,他家这个傻子媳妇别的什么歌都不会唱,奇怪的是只知道唱这首歌。渡陂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当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登上井冈山的第一村。人民武装部传承“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传统,干为民事,谋百姓福,担当有为,短短的两年时间,派遣的驻村干部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修通了公路、修建了桥梁,打通了7个自然村的出山道路,当年老百姓卖不出的山货,成为今日山外市场的“紧俏品”,人均收入从过去的2466元增长到今日的6346元,帮扶的39户贫困户,2016年底全部脱贫。2016年2月,这支人民武装部又被井冈山市委、市政府授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贡献奖”。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江西省委、省军区关于“讲好革命故事、争当红军传人”的要求和空军原司令员刘亚楼演唱革命历史歌曲的指示精神,江西省歌舞团帮助井冈山组织懂文艺、会创作的文艺青年民兵骨干创办农垦歌舞团(后改为井冈山歌舞团),为了搜集当年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素材,人民武装部的官兵们穿草鞋、走山路、住破庙,与文艺骨干共同采集了大量的革命素材,创作出《送同志哥上北京》、《井冈儿女当红军》、《红土情》等一批优秀节目,歌舞团热情洋溢、奔放高亢,激励着热血男儿从军报国,驰骋沙场。1964年12月13日,井冈山老红军原国防部副部长肖克将军回到井冈山,观看节目后高兴地称颂道:“当年人民武装的根没有丢、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丢,好样的!”太阳西下,我们仍然沉浸在历史的深隧里,踏着井冈月色走进了大型《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剧场。大幕徐徐展开,伴随着红色的旋律,“井冈民兵”与大山森林布幕,以天地作舞台演绎着《血》、《旗》、《灯》、《情》、《火》、《路》的井冈山乐章。红军阿哥你慢慢地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老妹等你长相守,老妹等你到白头。演绎广场的“井冈民兵”和“井冈妹子”那融融的情,那柔情的水,如泣如诉,那一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悠扬的曲调,内心深情的思念,望穿黎明的呼唤,听得观众如痴如醉、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次寻根路,一路井冈情。今天这支人民武装的官兵们不断地用热血的青春建设井冈,用生命的灵魂眺望井冈,用血脉的激情赓续井冈,迎着一缕缕时代的阳光放飞梦想,书写出“坚定执著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瑰丽诗篇。福州军区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井冈山赤卫队图册黄洋界保卫战当年送郎当红军的情景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井冈山人武部为寨下村修建的军民同心桥井冈山人武部打造的美丽乡村一角编者的话:这支人民武装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社会主义初创的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以大局意识、传人意识、窗口意识,接地气吸氧气壮锐气,把红色基因融入岗位、融入实践。通过我们踏访井冈山人民武装的光辉历程,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一代官兵以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为已任,塑造了当代人民武装官兵的思想红、专业精、军事强、意志坚、作风硬的好样子。在此,让我们一起在回望聆听那一段段饱含深情的心灵感悟中奋勇前行,唱响时代主弦律,风雷激荡写华章。
该话题由百家号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简介:兵在掌上阅,中国军队的声音」
更多有关井冈红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的话题讨论请访问百家号Litex小程序关注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作者:陈美蓉、苏波、曾飞—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国防在线客户端陈美蓉苏波特邀记者曾飞井冈逶迤五百里,军旗一展乾坤赤。1927年,大革命失败,关山迢迢,中国革命向何处去?路在何方?是年10月,民族危亡之秋。军旗、大刀、梭镖、步枪、草鞋、斗笠……这支由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血染衫”的工农革命军奔向井冈山!军旗猎猎、军号嘹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诞生了威震天下的中国红军。从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从这里起航,从胜利走向胜利!嵘岁月再回首——人民武装根在井冈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笔者一行由“零公里处”启程寻访当年人民武装的发祥地——井冈山,探源这“惊心动魂的史诗”背后的故事。“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了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参加红军干革命,更好地组织劳苦群众支前参战,打破敌军的‘会剿’‘围剿’,消灭敌人,1928年5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创建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处,同年7月改为防务委员会(又名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根据地军民称其为‘红军武装部。’人民武装在它诞生那天起,就在血与火的岁月里发展、壮大、成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党史研究员丁仁祥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旌旗高扬飘飞,山头嘹亮的鼓角破雾呑空,一声隆隆的炮响,呐喊着历史的辉煌。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兵分两路第二次“会剿”井冈山,以4个团的兵力向黄洋界发起进攻。由于红军主力远在湘南,守山红军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防务委员会积极动员群众修哨口、固工事、削竹钉、运弹药、护伤员,指挥赤卫队和暴动队英勇作战。红军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借黄洋界天险,顽强抵抗,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闻讯后,写下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武装在伟大人民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开创了人民战争的新纪元。追寻峥嵘岁月的印记,探索人民武装的功勋。当年人民武装的战斗足迹愈加清晰,愈加振撼不已,在中国革命历史的史册上,镌刻着“我为红军打草鞋、夜盼红军打胜仗”的历史功绩。“1928年12月,在袁文才、王佐的领导下,组织动员赤卫队员、暴动队员、妇女支前队1.8万人,历时20余天,运送筹集军粮30余万斤,编织草鞋4.7万余双,粉碎了敌军的经济封锁,解决了井冈山红军战士的缺衣少粮问题,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井冈民兵讲解员武叶慧青动情地说。1929年1月初,硝烟袭来,战云浓浓。湘赣国民党“会剿”总部移至莲花,何键任代总指挥、金汉鼎任副总指挥,纠集部队向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柏露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会议决定袁文才调任红四军参谋长,刘辉霄为前委书记,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红5军与32团留守井冈山。随后,第三次“会剿”在井冈山打响,王佐领导的赤卫大队在东南特区群众配合下,与红5军坚守井冈山,壮写了一部“井冈会师出奇兵、突出重围保胜利”的传奇诗史。“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那么,明明知道是一种悲壮,为何井冈儿女义无反顾呢?这是一种什么力量使然?搜索当年人民武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零星片段:1930年2月,根据地失陷后,人民武装在宁冈县委书记何长工的率领下,转战深山,坚持斗争。由赣西南特委领导的宁冈县红色警卫连扩编改为湘赣红色独立营(团)开辟九陇山游击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从此,井冈山根据地发展为赣西南及湘鄂赣根据地。1937年1月,井冈山的地方武装在刘培善的率领下改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1大队开赴皖南前线,革命烈火,愈燃愈旺,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在饥寒交迫、骨肉分离、生死关头,这支人民武装队伍里,有一股气、有一种信念在燃烧升腾,这就是一种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这种信念让后人久久传唱着:“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军民一致同甘苦,罗霄山里试英豪,革命理想高于天”。如今,我们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似乎看到当年那种战旗飘飘、听到当年那种炮火震天的呐喊声。那一曲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中,树林里、天地间,回荡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激越华章写春秋——赓续传统擂响战鼓人民武装从隆隆的炮声中诞生。从诞生的那一日起,就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党和人民需要他们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战斗前哨。90年来,井冈人民武装历经炮火硝烟、跨越万水千山,览阅着时代的风云,赓续着传统、擂响起战鼓,记录着铿锵前行的历史步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在井冈山博物馆原馆长肖邮华的陪同下,不一会儿踏进了井冈山市人武部部史馆,遇见上海旭日集团组织的一批党员干部来井冈山接受传统教育,上海旭日集团干部们参观后兴致勃勃地说:“井冈红军武装部部史馆内的一件件文物、一组组图片、一幕幕影像,展示着‘赓续传统听党话,练兵备战当先锋’催人奋进的时代战歌,真不愧为新时代的红军传人呀,让我们倍受感动和鼓舞!”在部史馆,参观的人群一边驻足观看、一边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伴随着该部女民兵曾慧的讲解,我们的思绪被带到了50年代那个激情高昂的年代,历史的时针定格在1952年2月,井冈山老红军吉安地委书记李立同志回来了,牵着战马,举着拐仗,翻山越岭,第一次回到井冈山,向人武部官兵们传播毛泽东军事思想,讲述他当年跟随共产党、跟随毛泽东闹革命的故事。解说员含情默默的讲解,让人激动不已,该集团青年干部徐婧鷰深情地告诉笔者:“这个人武部的一茬茬官兵为什么能当好红军传人?在练兵备战中当标兵拿第一?从他们身上时时弥漫着红色的气息、处处播撒着红色的火种便能找到答案。”在部史馆,这里有一把曾经沾满鲜血,如今锈迹斑斑的铁制梭标,它静静地躺在部史馆的展窗里,虽然已履满锈迹,可他依旧在我们进入史馆的那一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这把不过三十公分长的锈蚀的梭标,来自当年一位暴动队队长的手中,岁月的抚摸让它失去了往日的锋芒,而且梭标也残缺不全,但是他还是带着我们一行人的思绪飞回了90多年前八面山的那个战场,那场战斗,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冲啊……”“杀呀……”在震天的喊杀声中,一群手持不同武器、身穿不同服装的人向前冲去,他们中有着红军服装的,有着农民服装的,有裹着蓑衣的,武器也参差不齐,有拿长枪的、有拿鸟铳的、有持斧子的,特别是这位持梭标的暴动队长邹文楷,以迅猛之势勇往直前,面对着生死无所畏惧!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大腿,他倒下了!随即,他用梭标支地缓缓地站立起来,他踉跄着向前冲去,瞬间,当又一颗罪恶的子弹向他射来的时候,他的哥哥一个腾空飞跃替他档住了子弹,滴滴血花永远绽放在闪着寒光的梭标上,他的哥哥永远地倒下了,但是他又迅速地捡起地上的梭标向前冲去……回忆起井冈赤卫队员、暴动队员那段前赴后继与红军并肩作战的历史,当年老暴动队长邹文楷深情地说:“1960年4月28日,我能代表井冈山民兵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奖励56式半自动步枪一支,这一生我值了!”传统的火种,不灭的火焰。那是2014年3月17日亥时,夜晚寒气袭人,紧急集合号音骤然响起,划破夜空,一场实战背景下夜间应急拉动演练悄然展开。集合,整队,请领物资,紧急拉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第一梯队准备,出发!第二梯队准备,出发……短短的20分钟,人武部官兵、专武干部与参训民兵分队按实战化要求,携带所有物资器材和装备,齐装满员地迎着夜幕向目标区域快速机动。“遭敌伏击,快速集结反击。”“遭敌空袭,就地疏散隐蔽。”尽管是夜间快速拉动,通过遭敌空袭、跨过染毒区、防卫保障、医疗救护等演练科目一个不少,拉动演练走一路、打一路、藏一路……经过3个多小时的演练后,卫勤分队陈小燕,双脚磨起了血泡,身感疲倦,突然晕倒在地,导调组建议她退出演练。她苏醒过来,休息片刻后坚定地说:“我们与先辈比算得了什么,没事的,我要继续参加演练……”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从龙江河畔到黄洋界上、从高山峡谷到江河山川走来的井冈民兵,他们自觉地肩负着擂响战鼓的号角,走上练兵备战的主战场,才有今天完成对党和人民许下的承诺:一次次山地救援、一次次抗击地质灾害的奖杯和人民的褒奖悬挂在部史馆的墙上,壮写了一曲曲新时代人民武装的颂歌。置身于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的隧道。凝神观看瞻仰一张张图片,聆听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或小声议论、或驻足沉思:“这支新时代的人民武装部为什么战旗那样红?靠的是一种什么力量的支撑?”带着探索与思考的疑问,笔者采访了井冈山市人武部部长刘宗成同志。刘部长坚定而又自豪地说:“靠的是忠诚于党的神圣使命!靠的是当好红军传人的意识!靠的是与生俱来的血性!它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星照我去战斗——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踏上井冈山的路,便有了“莫道君行早”的感觉,更有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带给我们的一边是山岗拔翠、群峦叠黛自然风光美的惬意,一边是我们追寻当年人民武装的足迹、聆听历史回声的无限遐想……。这支人民武装部队,永远闪烁着红旗、五星、传人的光芒,是他们阔步前行的风向标。那是1959年11月,人民武装部遵照上级指示精神,组织民兵2570余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带伙食、日夜奋战,凭借炸药、铁钎、铁镐、独轮车等工具,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战,修建茨坪至砻市的公路,全长50公里。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的陪同下,重新踏上黄洋界的那一刻,他深情地说对身边的同志说:“现在的路好走了,比起我们当年两条腿走路快多了,还是机械化的好呀!”听完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惠明同志的讲述后,一行人,脑海里闪烁着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红军本色永不忘。这支人民武装弘扬“好在苦惯了”的传统,在解放初期,官兵们自己烧砖瓦、盖营院,建家园,在新的历史时代,自己动手美化绿化平整营院,营区面貌焕燃一新。2012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5周年,建国后的首任部长,86岁高龄的老八路陈学文出席纪念活动,在人武部小住几日,感到营院既是战场,又像花园,临别时激动地说:“我看到今天人民武装部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没有丢、红军的本色没有变、我放心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当我们到达全国榜上有名的贫困村——坳里乡渡陂时,村广播里就传来了悠扬的歌声。据坳里乡党委书记王江平介绍,这美妙的声音竟然是出自贫困户兰冬祥家的媳妇,他家这个傻子媳妇别的什么歌都不会唱,奇怪的是只知道唱这首歌。渡陂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当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登上井冈山的第一村。人民武装部传承“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传统,干为民事,谋百姓福,担当有为,短短的两年时间,派遣的驻村干部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修通了公路、修建了桥梁,打通了7个自然村的出山道路,当年老百姓卖不出的山货,成为今日山外市场的“紧俏品”,人均收入从过去的2466元增长到今日的6346元,帮扶的39户贫困户,2016年底全部脱贫。2016年2月,这支人民武装部又被井冈山市委、市政府授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贡献奖”。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江西省委、省军区关于“讲好革命故事、争当红军传人”的要求和空军原司令员刘亚楼演唱革命历史歌曲的指示精神,江西省歌舞团帮助井冈山组织懂文艺、会创作的文艺青年民兵骨干创办农垦歌舞团(后改为井冈山歌舞团),为了搜集当年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素材,人民武装部的官兵们穿草鞋、走山路、住破庙,与文艺骨干共同采集了大量的革命素材,创作出《送同志哥上北京》、《井冈儿女当红军》、《红土情》等一批优秀节目,歌舞团热情洋溢、奔放高亢,激励着热血男儿从军报国,驰骋沙场。1964年12月13日,井冈山老红军原国防部副部长肖克将军回到井冈山,观看节目后高兴地称颂道:“当年人民武装的根没有丢、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丢,好样的!”太阳西下,我们仍然沉浸在历史的深隧里,踏着井冈月色走进了大型《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剧场。大幕徐徐展开,伴随着红色的旋律,“井冈民兵”与大山森林布幕,以天地作舞台演绎着《血》、《旗》、《灯》、《情》、《火》、《路》的井冈山乐章。红军阿哥你慢慢地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的心里头。……老妹等你长相守,老妹等你到白头。演绎广场的“井冈民兵”和“井冈妹子”那融融的情,那柔情的水,如泣如诉,那一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悠扬的曲调,内心深情的思念,望穿黎明的呼唤,听得观众如痴如醉、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一次寻根路,一路井冈情。今天这支人民武装的官兵们不断地用热血的青春建设井冈,用生命的灵魂眺望井冈,用血脉的激情赓续井冈,迎着一缕缕时代的阳光放飞梦想,书写出“坚定执著追理想、实事求是创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瑰丽诗篇。福州军区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井冈山赤卫队图册黄洋界保卫战当年送郎当红军的情景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旧址井冈山人武部为寨下村修建的军民同心桥井冈山人武部打造的美丽乡村一角编者的话:这支人民武装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社会主义初创的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和平建设时期,始终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旗帜,以大局意识、传人意识、窗口意识,接地气吸氧气壮锐气,把红色基因融入岗位、融入实践。通过我们踏访井冈山人民武装的光辉历程,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一代官兵以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为已任,塑造了当代人民武装官兵的思想红、专业精、军事强、意志坚、作风硬的好样子。在此,让我们一起在回望聆听那一段段饱含深情的心灵感悟中奋勇前行,唱响时代主弦律,风雷激荡写华章。
该话题由百家号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简介:兵在掌上阅,中国军队的声音」
更多有关井冈红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的话题讨论请访问百家号Litex小程序关注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标签:

「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热议话题订阅
方法1:微信扫描百家号Lite小程序码即可订阅热议话题「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
方法2:微信搜索百家号Lite小程序名称进入,即可订阅热议话题「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
方法3:微信网页访问即速商店,长按识别百家号Lite小程序码即可订阅热议话题「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
百家号Lite小程序热议话题「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由百家号Lite原创摘录于微信小程序商店shop.jisuapp.cn,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家号Lite热议话题「井冈红 薪火颂——踏访人民武装发祥地井冈山纪实」由百家号Lite开发者向微信用户提供,并对本服务内容、数据资料及其运营行为等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承担全部责任。
百家号Lite小程序
更新时间:2019-04-02 00:12:52
悲天悯人的境界就是,
>湘西土家吊脚楼的故事
>“4·20”芦山地震5周年:龙门古镇展新颜
>“512”汶川地震:十年生死两茫茫
>“85度C”要凉了?被多家外卖平台下架!网友:就是因为她!母公司竟然这么说……
>“90后”方汉奇:用66年把冷板凳坐热
>“Hold住姐”:我终于hold住了自己的婚姻!
>“N字鞋”江湖:十亿财富与背后的乡土
>“POS机刷卡套现”有陷阱,老板莫名其妙被骗走了3000元
>“XXOO”是啥意思?我猜你是不懂的嘿嘿嘿
>“一代枭雄”曹操最经典的八首诗
>“一分一段表”你真的能看懂吗?
>“一夜情”最容易发生的十个地方, 排在榜首必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险关隘口中国也就只有这几个
>“一秒之内变格格”谢依霖无预警宣布婚讯
>